当前位置:首页>>政协提案
关于提高全民院前急救水平的建议
 时间:2017-01-10 09:32:00

提案人:梁转合

一、院前心跳骤停及现状

心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SCA)是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领域中最危急的情况之一,表现为心脏机械活动突然停止,患者对刺激无反应,无脉搏,无自主呼吸或濒死叹息样呼吸,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常致患者即刻死亡, 即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或致残。我国SCD 的发生率为每年41.84/10 (0.04%),13 亿人口推算,我国每年发生SCD 54.4 万例。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冠心病发生率的增加,我国SCD 的发生率将有增加的趋势。高质量的院前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对于SCA 的救治至关重要。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随之而来的缺乏体力劳动、高脂高盐饮食等生活方式的转变,本地区院前心脏骤停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并渐趋向年轻化,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二、解决此问题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成功的心肺复苏需要一整套协调的措施,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即组成5环生存链(见图 1)。 生存链每个环节的成功依赖于前面环节的效果。心脏骤停后,复苏术开始的迟早与成活率的关系至关重要,必须分秒必争。心脏停搏后0-4分钟,存活率为43%8-12分钟存活率为6%,超过12分钟存活率为0,可见黄金抢救时间只有短短4-6分钟

因此,院前心跳骤停病人及时、规范的救治,除了依赖机构的急救水平的不断提高外,更应强调人民大众普及认识和及时识别院前心跳骤停,掌握并实施心肺复苏,以及除颤仪等急救配备在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的设置。

第一,   医务人员理应要成为心肺复苏执行的典范,但严酷的现实要求心肺复苏技术必须走出医院,走入社会,即要求全民都要学习心肺复苏知识及操作技能。

实际上,一个城市、地区心肺复苏的普及率越高,往往表明该城市地区的文明程度越高。所以,我们应提倡在个各机关、事业单位、各级教育机构等,认真学习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强调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可以考虑把心肺复苏技术列入第二课堂的的一项重要内容;定期组织各个机构和单位举行心肺复苏的知识培训和技能竞赛,并通过大众媒体广泛宣传和推广。只有这样方能促进院前心肺复苏知识的深入民心,心肺复苏技术在人民大众中持续普及和开展。

第二,自动体外除颤器在人口密集地区的逐步合理布局和统一管理。

有效徒手心肺复苏可以为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提供循环和呼吸支持,但心跳骤停绝大多数由心室颤动引起,而转复心室颤动,回复正常心跳依赖体外电除颤。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问世于1979年,它给医务人员甚至非医务人员为心脏停搏患者进行早期除颤提供了“新式武器”,它是便携式的,易于操作,稍加培训就能熟练使用。

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就通过了相关法案,实行了公众可获取的除颤仪计划,在美国的公众场所安置AED,要求在十分钟内即可获得自动体外除颤器,并通过对普通民众等非专业人员的训练,在遇到有人心脏骤停时可以最快进行现场除颤。日本则于2004年开始推广安装,平均每十万人约有234.8台。在中国的台湾地区,自2000年开始推动AED的安装,迄今为止,台湾的AED安装总数约4000台,每10万人约17.4台。目前,我国国内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公共场所有:北京首都机场、上海地铁站部分车站、还有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部分奥运体育场馆等等。可以说,这样的配置比例是远远不够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各级城镇人口将不断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设置体外电除颤器将会是必然趋势。当然,设备维护和管理也应充分考虑和统一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