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政府工作报告
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本地动态  时间:2002-03-20 00:00:00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02年3月20日在新会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新会市市长甄沃南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1年工作回顾


  2001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头一年。一年来,在中共新会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总目标、总任务统揽全局,面对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坚持“工业立市,科教兴市,旅游旺市”的发展战略,努力营造“五个环境”,团结全市人民,艰苦拼搏,扎实工作,保持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5.42亿元,比上年增长12.0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6.22亿元,增长12.17%;工农业总产值358.5亿元,增长16.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42亿元,增长12.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99亿元,增长23.57%。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呈现出团结、安定、繁荣、向上的良好局面,较好地完成市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工作任务,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主题,继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全年调减水稻播种面积2.65万亩,增加水果、蔬菜、花卉、塘鱼等种养面积,粮经面积比例40∶60,农业总产值35.03亿元,增长5.01%。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建立起八大区域支柱产业带、46家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户13788户,初步形成一批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加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抓好良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新会小农占”和“新会陈皮”品牌已获注册。狠抓农业基础建设,投入资金6550多万元用于江海围堤和水库除险加固建设,完成造林面积3.9万亩。镇级经济发展加快,镇级财政收入3.37亿元,增长33.08%,财政收入超千万元的镇有8个。坚决减轻农民负担,落实扶贫致富政策,3291户共1.3万农民脱贫。
  二、创新企业体制取得新成效,工业生产持续增长。积极实施“工业立市”和“强镇富民”战略。全市工业总产值323.5亿元,增长17.22%。继续以产权转让为重点,加快企业转制步伐。全年又有50家市属公有企业实施了转制。通过资产重组,把企业做大做强。市属工业产值69.68亿元,增长8.1%。狠抓扶强育优,一批龙头企业快速有效发展。现代、中集、江裕、美达、维达、福斯特惠勒、ABB开关、李锦记、日兴不锈钢等骨干企业规模发展,效益提高,成为我市的产业支柱,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31.1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1.46%。镇级工业快速发展。企业扭亏增盈工作取得进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额同比减亏18.36%;实现利润总额2.5亿元,增长111.4%。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显著,全年有44家企业开发、生产出86个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5.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4.06%,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7%,有14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去年,我市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工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全市新上、技改、增资扩产工业项目449项,总投资18.33亿元,分别增长81.05%和12.39%。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新发展私营企业549家,增长26.79%,个体私营企业工业总产值123.12亿元,增长25%。
  三、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努力营造“五个环境”,加快经济建设发展步伐,调动各方积极因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团结,振奋精神,为全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击偷税骗税、制假售假、走私贩私,整顿和规范建筑和文化市场,加强金融资产清收工作和安全生产管理。全市出动执法人员9054人次,检查门店市场7326个,检查生产企业570家,查获假冒伪劣商品货值402.48万元;查处各类经济案件548宗,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改革政府行政审批制度和行政事业收费制度,全市取消审批项目214项,减幅为81.06%。规范收费管理,对涉及投资办企业的57项收费保留20项,取消5项;降低收费标准32项,下调幅度20—50%,每年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近2000万元。颁布实施鼓励投资优惠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特别是银洲湖区域开发招商会的成功举办,掀起了招商引资活动的高潮。全市新批三资协议(合同)70宗,增长22.81%。协议(合同)规定外商投资1.98亿美元,增长46.12%,实际利用外资1.84亿美元,增长11.1%。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沿海高速公路新会段(含崖门大桥)基本建成;完成江会公路一期工程;新会港一类货运口岸配套工程建成,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国籍船舶开放,成为国际港;加快城市环境的综合改造,建成会城中心南汽车客运站并投入使用,完成三和路、南环路、大新路、中心路、知政路、圭峰东路、东门路等环境整治工程和玉台寺广场,葵湖公园二、三期工程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前期工程启动。村镇建设加快,整治镇容镇貌取得良好效果。电网建设和农网改造成效显著,完成仁义、井根、河村三个110KV变电站工程,全市供电总量18.23亿千瓦时,增长7.59%,地方电厂上网电量9.4亿千瓦时,增长20.51%。
  四、商贸流通稳中趋活,财税金融状况良好。抓好专业批发市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鼓励外资、民资办市场,促进水果、蔬菜、金属制品、现代装饰、摩托车等专业批发市场的完善和发展。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举办新会工业产品(合肥)展销会,拓展国内市场。发展城乡商业零售、批发业务和集市贸易,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42亿元,增长12.1%;商品销售总额133.72亿元,增长2%;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 20.61亿元,增长24.52%。
  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提高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开拓远近洋贸易,建设一批出口商品基地,建立和完善出口代理机制;坚持党政领导挂钩联系出口大户,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扶持私营企业扩大出口,全市共有7家私营企业取得自营进出口经营权、9家私营企业取得外贸流通经营权。在全球经济放缓的严峻形势下,仍实现外贸出口总值8.23亿美元,仅减2.76%。
  加大税收征管力度,财政收入高幅增长。财税部门扶持企业,广培税源、规范征管、强化管理、严格执法、加快入库,财政收入高幅增长。全市税收入库总额11.67亿元,增长30.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99亿元,完成年计划111.33%,首次实现年增收超亿元。
  加强金融监管,金融秩序稳定。加强管理,积极化解金融风险,建立安全稳定的金融秩序,有力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82.85亿元,增长5.8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9.61亿元,增长6.07%;各项贷款余额132.76亿元,增长8.84%。全年兑付集资款3.22亿元,累计兑付总额18.77亿元。
  五、旅游和房地产加快发展,信息化建设迈出新步伐。实施“旅游旺市”战略,打好“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宣传促销”、“旅游标准化建设”三大战役,树立旅游品牌,广招四方游客。继续完善圭峰山风景区、小鸟天堂和现代农业基地等旅游景区的建设,实现景区绿化、美化、净化和亮化。圭峰山旅游区被评为全国20个保护消费者权益旅游示范景点之一。纪念周总理视察新会展览馆、梁启超故居纪念馆落成开放;紫云观土建工程基本完成;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突破,引进外资2800万美元,综合开发古兜温泉旅游度假村。成功举办我市历史上最大型的旅游节——葵乡风情节,营造了良好的旅游氛围,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全年接待游客2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9亿元。
  规范房地产开发管理,激活房地产市场。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的宏观调控,健全预售商品房管理制度,实行“信用评级”和竣工综合验收制度,加快商品房确权办证工作,积极开展样板小区建设,促进房地产业有序发展,全市房地产完成投资总额7.12亿元,商品房竣工面积64.21万平方米,销售面积53.05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收入7.01亿元。成功举办房地产展销会,共销售商品房1433套,建筑面积13.36万平方米,合同成交额2.58亿元。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完成《新会市信息化试点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抓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市行政中心党政办公信息网主干光纤完成布线;推进会城、司前、双水、杜阮、棠下、荷塘、沙堆七个镇信息化试点镇工作,沙堆镇实现村级村务电脑化管理,三江镇在江门地区率先实现镇级机关电脑化办公,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得到应用,计算机辅助决策、辅助管理、辅助设计系统在一些单位已建立,五邑地区第一个农业电子商业网站在新会正式开通,信息化的带动功能正逐步发挥。
  六、大力推进体制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全市社会养老保险参保11.0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7.66万人,均超额完成江门市下达的扩面任务,养老保险费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顺利实施,社保基金实现了安全增值。全市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调高至每月380元。进一步搞好劳动就业服务工作和职业技能培训,全年安置就业6820人;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推行企业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妥善处理劳动争议,促进了劳资关系的协调稳定。
  市、镇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全市各镇编制人员由1000名减为850名;市直党政机构设置精简23.5%,编制人员由1014名减为781名,精简23%。继续实施公务员过渡和竞争上岗,公务员队伍管理日趋完善。
  七、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深入开展学习贯彻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七一”重要讲话活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转变机关作风,增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提高了服务经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自觉性。积极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大力宣传周华蔼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弘扬社会正气。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工作,落实全国治安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开展整顿社会治安、经济秩序活动,坚持开展以禁毒为重点的除“七害”斗争,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巩固了查禁邪教组织的斗争成果,维护社会大局的稳定。健全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立项督办的129项目标基本完成,促进政府工作的全面落实。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抓好行风评议和专项治理,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
  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充分发挥政协、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作用。受理人大代表议案1件,人大代表建议72件,政协提案107件,办理效果较好。密切与人民团体的联系,重视和加强信访工作,及时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不断改进政府工作。
  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可喜成绩。积极做好市体育馆筹建工作,海内外乡亲和社会各界认捐款项达4300多万元。我市籍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夺得金牌8面、银牌4面、铜牌2面,其中九运会金牌4面、银牌1面、铜牌2面,打破亚洲纪录1人3项次,打破全国纪录1人3项次。连续14次被省授予“体育突出贡献奖”。文艺创作成果丰硕,社会文化活跃。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巩固“普高”成果,大力调整学校布局,增强了基础教育综合实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考招生上线人数达1943人,连续14年位居江门地区榜首,再次被评为全国“两基”教育工作先进市。实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机构体制及药品生产流通领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预防保健、卫生监督、除害灭病、农村改水改厕和健康教育、创建卫生镇村和国家卫生城市工作进展良好。计生任务全面完成,人口出生率9.76‰,自然增长率4.80‰,计划生育率91.96%,被评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市”。“双拥”和优抚安置工作成绩显著,再次被评为“双拥模范市”,圆满完成冬季征兵任务。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全市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加强妇女儿童工作,市政府被评为“全国实施妇女儿童纲要先进集体”。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和生活改善等工作取得可喜成绩,被评为“广东省残疾人工作先进市”。侨务、外事、对台、宗教、档案、市志、老龄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人民生活素质进一步提高,全市城镇职工年人均工资9945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060元,分别增长6%和4.16%。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市城区、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为19.44平方米和22.5平方米,分别增加0.88平方米和1.2平方米。
  各位代表,“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与时俱进、努力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驻我市的军警部队官兵、各查验机构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向关心和支持我市建设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外国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过去的一年,我市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外贸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应对力还不强,受各种因素影响,外贸出口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还不高,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很艰巨,职工的分流、遣散和再就业的问题需加以解决;农民收入增长放缓,部分镇优质高效的主导农产品不突出,农产品的深加工仍需加快发展,市场销售效益有待提高;盘活公有资产,以“股、租、卖、破”来推进市属企业重组改制的工作力度还需加大;市、镇两级经济发展不平衡,市级经济发展要进一步增强。这些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2002年工作任务


  2002年是我国入世后的第一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对于巩固和发展“十五”计划开局的良好势头,推进我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十分重要。
  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在全球化经济中有着更广泛的合作领域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面临世界经济持续放缓,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的新形势,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江总书记“三个代表”要求和“稳定、安全、灵活、多元”的方针,以全面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为核心,全面实施临港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深化各项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坚持科技创新,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优异成绩向党的十六大献礼。
  今年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2%,工业总产值增长16%,农业总产值增长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2%,外贸出口确保增长,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职工年人均工资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均增长5%。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着重抓好十方面工作。
  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实施“工业立市”战略
  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推进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优化。要坚持以结构调整抢机遇,以机制创新求发展的工作思路,切实抓好企业技术改造和培育名优品牌。鼓励支持企业利用自有资金、民资、外资进行技术改造,更新落后设备,引进先进技术,优化生产手段,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鼓励发展市场需求旺盛或潜力巨大的产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保健食品、化工造纸、五金家电、电子制品、机械制造等产业和产品,促进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以名牌产品为龙头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在“维达”被确认为全国驰名商标的基础上,抓好11个品牌申报广东省著名商标工作,并向全国驰名商标目标努力,以美达、维达、李锦记、苹果牌、美标、ABB、福斯特惠勒等品牌为带动,打造一批国内、国际名牌产品。抓好质量认证和品牌注册工作,以优质产品拉动规模发展,以优势产业优化工业结构,以名牌产品开拓市场。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优势产业发展。要充分发挥优势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规模发展快的特点,以资产为纽带,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增资扩产,滚动发展,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技术开发和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做大做强具有品牌优势、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的一批骨干企业,逐步确立其在行业中的主导地位。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实施扶强育优,扶持列入江门市工业10强50优和我市10强30优企业发展,争取培育若干个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大企业。各镇要扶持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培育若干个销售额超亿元龙头企业,把现有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化工业产业群,使全市工业经济实现总量扩张。
  加快产业布局调整。要重点抓好银洲湖区域综合资源的开发利用,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加快临港工业区建设,把分散布局转向集中连片开发,形成企业聚集规模效应。各镇要落实优惠政策。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大力引进外资民资,建立园区经济的集聚优势,形成“众星拱月”的发展态势。今古洲开发区以江裕科技园为基础,建立以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区中园”。各镇要坚持走以项目带动开发,以开发促进招商的发展路子,力争每年引进1—2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建成一批各具特色、颇具规模、布局合理、资源优化、功能配套的产业群体。
  加快体制结构调整,推动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水平。各级要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一是营造优越的发展环境,放开产业限制,放宽经营范围和条件,鼓励和扶持民营企业向各行业发展。二是实施优惠的扶持政策,切实贯彻落实市委、市府有关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潜力、有优势的骨干企业强强联合,推动民营企业向股份合作制、有限责任公司的方向发展,优化产权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引导他们朝着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若干专业镇、专业村、专业街。争创一批在省内、国内有影响的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鼓励民营企业研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创办高新科技企业。三是提供优质的综合服务,政府各部门要进一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和收费制度,改进机关作风,主动为民营企业服务。积极发挥工商联、商会作用,支持民营企业成立区域性和行业性协会,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信息咨询服务,推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二、加快银洲湖区域开发,促进临港经济发展
  实施港口强市发展战略。新会港被国家批准为一类口岸,成为国际港口。银洲湖65平方公里对外开放水域地理位置独特,自然条件优越,并得到国家、省、江门市的重视和支持,具有加快发展的良好条件和巨大潜力。加快银洲湖区域的综合开发建设,努力打造临港经济的新格局,实现港口强市的发展战略,是增创全市经济发展新优势的重大决策。各级必须高度重视,抓住发展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开发力度,实现高效开发,把银洲湖区域建成临港型经济的产业基地。力争在今后几年,在银洲湖区域建立起原材料和基础工业产业群、机械制造产业群、仓储运输产业群和信息服务产业群等临港工业群体,形成带动相关产业和配套产业发展的产业链。要加强银洲湖区域综合开发的科学论证,进一步完善银洲湖区域发展规划,通过举办银洲湖区域发展研讨会,邀请专家参与论证,做到善用综合资源,强化功能布局,发挥区域优势,把潜在的各种优势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建立区域发展协调机制,加强区域开发的规划、建设协调管理。组建市的协调机构及工作班子,统一领导,强化管理,确保临港经济战略的有效实施。
  加快港口航道基础建设。要充分发挥银洲湖区域的综合优势,进一步完善港口设施建设,着重抓好新会港新增两个万吨泊位的立项和资金筹措,争取尽快上马;完成崖门3000吨级出海航道整治验收,争取5000吨级航道二次疏浚开工,做好劳龙虎水道和潭江水道航道疏浚工程,建设好银洲湖的环湖等级公路,以及做好建设虎坑江海驳运港区、崖门深水港区、牛牯岭化工品港区的前期可行性论证工作。整合天马、今古洲、河口等港口资源,吸引海内外港口建设、江海航运的商家到新会港参与码头、仓储建设和开展江海联运业务,增强银洲湖区域的对外吸引力,拉动临港经济的综合开发。
  认真落实区域开发的政策措施。银洲湖区域开发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工程,各级要顾全大局,上下一致,积极支持区域开发。要落实《新会市投资优惠措施》,从鼓励投资、市场准入、国民待遇、收费减免、人才引进、管理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在招商引资方面作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奖励。银洲湖区域已进入新的建设时期,各镇要抓住机遇,制订相关的措施,营造好软硬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银洲湖区域成为投资热点,努力开创区域招商引资新局面。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围绕提高我市农业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布局,进一步调减水稻面积,保持水稻面积20万亩,重点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水果、蔬菜、花卉、水产和畜牧业。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加快优良品种引进。巩固生猪品种改良成果,全面完成生猪品改工作。办好六大种苗繁育中心,加强传统优良品种、特色品种的改良和提纯复壮,做好优良品种的推广工作。合理配置生产资源,促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各镇要培育2—3个主导产品,大力发展专业村、专业户,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各具特色的生产格局。
  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认真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措施,市政府重点扶持10个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各镇也要培育发展1—2家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外向型、商品型的订单农业和创汇农业,实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促进农业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加强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加快与国际通用生产模式及农产品质量标准接轨,制订2—3个行业生产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开展农业创名牌活动,开发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力争有2—3个大宗农产品获得国家名牌产品认证。加强信息化体系建设,办好新会市农业电子商务信息网,完善网上信息交换及产品交易功能。加快建设沙堆镇农业电子信息系统试点,逐步建立全市农业电子信息系统。抓好农民培训工作,落实全国青年农民培训工程计划,提高农民的科学种养水平。
  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江海堤围和水库水利工程建设,完成龙门水库和13宗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以及大鳌、睦洲、崖西江海堤段达标工程建设。完成万亩水库初设并动工。按“四通一深”标准全面治理5万亩低产鱼塘。整治中低产田,改善农业耕作条件,推广农业机械化耕作,加快水稻生产机械化进程。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力度,加强44.7万亩农田保护区保护工作,确保土地总量动态平衡。
  增加农民收入。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思想,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采取综合措施,增加农业投入,发展农村经济,扩宽农产品加工、销售的渠道,解决农产品价格低、销售难的突出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健全镇务村务公开制度,进一步清理整顿涉农价格和收费,保障农民权益。落实扶贫政策措施,抓好贫困村脱贫工作。
  四、发展临港现代物流业,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大力发展临港型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新会港一类口岸的优势,利用现有港口运输、物资集散、仓储转运、整合配送的功能和港口交通、江海接驳、水陆联运等基础设施及物流配送网络,加快现代物流中心的建设,培育富有特色的物流主体和几个大型的物流企业团队。抓住新会港江海联运的优势,千方百计引进世界级的港口公司、航运公司、物流集团,开辟远近洋贸易,以大港口带动大物流,把现代物流业建成优势支柱产业。
  调整优化外经贸经济结构。继续深化外经贸体制改革,实施外向带动、科技兴贸、以质取胜的多元化战略,抓好出口产品和出口市场结构调整,提高出口商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加花色品种,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快培育一批贸易与实业紧密结合的出口龙头企业,建立一批出口商品基地,提高出口市场占有率,巩固稳定港澳市场,大力开拓东欧、中东、非洲、南美、印度等新兴的国际市场。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和承包工程,推进以技术和设备输出为主的境外加工贸易,带动设备、材料出口和劳务输出。鼓励扶持私营企业申办进出口权,扩大外经贸经营主体。发挥新会国际商会和新会贸促会作用,促进对外贸易、经济技术合作活动。建立外经贸政策信息和国际市场信息数据库,健全外贸企业信息网络。完善产品出口服务管理,提高外经贸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与海关、检验检疫、外汇管理、税务金融等有关部门协调,全力支持出口,帮助出口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努力实现出口增长目标。
  做好入世后外贸出口应对工作。各级要学习和熟悉世贸基本知识和各项规则,加强入世后对我市外贸出口影响的评估及发展对策研究,系统了解与国际接轨后对政府、企业工作的新要求,认真清理政府规范性文件,与世贸组织有关规则相衔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外贸出口运行机制。
  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各级要把招商引资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加强对招商引资工作的领导,建设一支懂政策、通外语、精业务的招商队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以侨引商、以情引商、以商引商、以园引商、以港引商、委托代理引商以及建立招商投资顾问制度等方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各级要了解侨情,沟通侨心,凝聚侨力,充分调动广大华侨、港澳台同胞参与和支持我市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营造“五个环境”,完善投资机制,增强招商吸引力。各镇要选择1—2个优势产业,在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上要有新突破。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加快项目的立项报批,促进项目早日上马。要降低外资进入门槛,鼓励外商增资扩产,提高企业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争取国际大公司、大财团、大企业前来投资,形成新一轮投资发展热潮。
  五、加大旅游业发展力度,拉动第三产业发展
  抓好旅游业发展。要以旅游业为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龙头,牵动相关行业配套发展。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加快旅游景区建设。今年重点抓好五个景区建设:一是扩建改造小鸟天堂,建设大型广场,改造综合环境,使小鸟天堂成为高品位的人文生态公园;二是加紧古兜山温泉旅游度假村建设,今年内建成温泉谷;三是加快圭峰山景区的配套建设,建造120亩水面的人造沙滩泳场、龙潭飞瀑和世界葵树大观园;四是完成紫云观工程建设,正式对外开放;五是兴建崖门大桥桥头公园和广东桥梁博物馆。还要做好星级酒店项目招商,开发经营旅游纪念品和我市特产。要拓展海内外旅行团来我市旅游观光,以生态园林和人文文化旅游为主线,加强旅游形象推介,塑造生态园林城市旅游系列品牌。精心筹备,办好在我市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江门)侨乡旅游节。
  加快市场建设。抓好城乡集贸市场规划建设和管理,重点把江会公路和新开公路沿线批发市场建成有规模和影响的批发市场带,提高批发市场档次。完善摩托车、农副产品、装饰建材批发市场。抓好水果批发市场整顿改造,建成珠三角西南部果品集散地。建成厨具家私、五金不锈钢、机电水暖市场和瑞发市场。建设大型商业服务中心、批发贸易中心和会展中心,引进培育集团式连锁经营和大型超市经营。创造名店品牌,扶持壮大一批流通龙头企业。发展网上交易、电子商务,扩大流通业对外开放,吸引外商和知名品牌商业集团进入我市经营。把培育和扩大内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开拓市场。实行政府引导、工业与商业企业共同开拓市场方式,拓展国内外市场,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与外省开展投资合作、品牌合作、科技合作、商贸合作,拓展新会产品销售发展的市场空间,形成现代物流体系,提高我市产品的竞争水平和市场覆盖面。发展现代会展业,今年在我市组织举办大型工业产品展销会,增进国内外厂家、商贾对新会的了解和商务交往。
  加快房地产业和社区服务业发展。抓好房地产规划开发,加强宏观调控,规范房地产市场,落实预售商品房管理措施,完善房产竣工综合验收和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加强房地产中介市场管理。盘活积压商品房,处理烂尾楼,抓好市安居工程空置房处理。加快城区住宅小区建设,完善物业管理,抓好以明翠新村为示范点的生态园林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娱乐健身、文化体育设施配套,发展社区家政服务业。抓好社区环境综合治理,改善生活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
  六、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体制创新
  深化公有企业改革。推进公有经济“进而有为,退而有序”的战略性调整,利用外资民资,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重组,实现资产多元化。用“股、租、卖、破”的有效办法,推进企业重组改制。进一步放宽政策,集中力量和资源处置好公有企业债务和人员安置遣散问题。建立产权交易中心,规范产权交易行为。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抓好上市公司规范发展与公司申报上市工作。完善公有资产管理机制,在继续抓好市属公有经营性生产管理的同时,建立和健全对市属公有非经营性生产的管理制度。探索对资源性资产管理办法和模式,提高公有资产的质量效益。抓好公有企业扭亏增盈,实现扭亏增盈目标。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增强企业发展内在动力。理顺旅游管理体制,对全市旅游业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组建股份制公司,整合资源优势,提高旅游市场竞争力。
  完善市、镇机构改革。巩固市镇党政机关机构改革成果,落实“三定”方案要求,严格增编控制,理顺职能管理,规范行政运作机制,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开展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完成事业单位登记工作,健全事业单位管理机制。抓好市教育系统事业单位定编工作。
  改革政府审批制度。落实改革政府审批制度有关政策措施,深化政府审批事项和核准事项清理工作。已被取消的审批事项,今后一律不得变相审批,不得擅自设立新的审批事项。规范政府审批行为,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程序,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巩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社会保险覆盖全社会工作,今年要以实现收支平衡为核心,在继续推进扩面征缴工作的同时,着力改善基金收支状况,提高社会保险制度的运行水平。各级要高度重视,全面完成扩面征缴任务。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参保人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制定、实施公务员和离休人员医疗补助办法,提高全市国家公务员和离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执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完善企业职工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制度,进一步做好下岗职工、特困户、残疾人的生活保障工作。规范劳动力市场,扩大就业门路,鼓励从事非正规劳动组织就业。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妥善处理企业转制和经济性裁员职工补偿金兑付问题。抓好自然灾害和特困群众救济工作。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实行综合预算和零基预算,扩大部门预算试点范围。运用现代化手段实施税收征管,严格财税监督管理。扩大政府采购覆盖面,促进政府采购工作正常化规范化。实施新一轮镇级财政管理体制,促进镇级财政平衡。建立投资评审中心,规范财政投资评审行为。加大国库集中支付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继续清偿政府债务,做好集资兑付工作,确保兑付计划如期完成。建立金融安全运行机制,防范金融财政风险。
  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
  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银洲湖两岸主干线公路建设,完成改建南门一级公路会城至崖门全线四车道路面工程。扩宽金门一级公路会城、三江、古井部分路段。继续完善沿海高速公路新会段建设扫尾工程。投资1.5亿元,完成江会公路二期工程建设、新开公路会城西门口路段改造工程、新建新港大道、侨兴南路、圭峰山东进山大道建设工程。加快市通镇、镇通村公路建设。抓好各镇连接高速公路路网建设及完成五村、大湾、亨头公路危桥改造。抓紧新会市汽车客运中心和货运中心各项配套工程建设。抓好电话扩容2万门、中心局交换机改造和接入网改造工程。完善电网布局,提高供电质量。完成220千伏天马变电站输变电工程和农网改造工程,建成110千伏都会、天亭变电站和崖门110千伏跨江输电工程。开拓电力市场,实现供电量20亿千瓦时,增长9.3%。
  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以建设生态园林文化城市为目标,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效能管理,完善城市功能布局,加快城市生态景观和形象建设。突出抓好体育馆、南门广场东翼、生态园林社区和污水处理厂建设,抓好中心公园、凌东球场改建以及城市出入口环境整治工程。仁寿路改造为与大新路连接的商业街。配合建设古文化街,改造马山公园。加快小城镇建设,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按照《江门市开展建设现代化新型小城镇竞赛活动指标体系与考核标准》的要求,以整治脏乱差和抓好“六个一”工程为突破口,抓好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城镇绿化、美化、净化,优化城乡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八、坚持科技创新,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
  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建立企业科技开发机构,巩固完善市美达尼龙和彩艳纤维母粒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加强产品开发能力,密切与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科技合作,走产学研联合发展道路,扶持有潜力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建设新会市科技信息网站,发挥金科科技网络作用,为我市经济建设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加强通讯电路设计、生活用纸、集装箱、低压开关、植物组织培养等行业技术引进和成果转化,扩大高新科技产业群,培育高新科技龙头企业,提高科技产品在全市工业总量中的比重,增加高新科技产品的出口,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鼓励支持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抓住省组织创建技术创新专业镇试点契机,力争司前镇成为不锈钢及金属制品技术创新专业镇。建立企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实行对有突出贡献的技术开发项目和技术骨干奖励制度。建立科技成果孵化及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增加对科技投入,实现科技贡献率增长目标,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向纵深发展。
  抓好入世后的科技应对工作。加大对世界先进技术、科技成果引进的力度,优化我市产业结构。实施专利战略,提高对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的能力,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科技创新的利益激励作用,全市专利申请量要实现大幅增长,抓住我市确定为省创建科普先进市示范试点这一契机,全面落实科普试点实施方案,进一步落实领导干部推进科技进步年度考核目标责任制,促进科技工作上新台阶。
  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建立联接国内外、覆盖全市大部分地区的宽带化、智能化、现代化信息网络。重点建立市高标准、综合性计算机网络输出大平台,添加数码设备,提高信息采编能力。完成市行政中心党政办公OA系统的调试工作,实现会城、沙堆、司前、双水、杜阮、棠下、荷塘7镇试点联网。发展信息网络服务,对党政公众信息网实行全面升级,提高网上查询功能。建立政府信息数据库,利用OA系统数据库实现政务公开。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科研、教育、管理提供信息服务。制定《新会市企业信息化规划》,加强企业信息化推广工作,指导和扶持3至5家重点企业,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等技术,提升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水平。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管理手段和方式,全面推进我市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九、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续深入宣传贯彻江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明确新时期新任务。巩固“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成果。教育干部群众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全民道德教育,开展群众性创建文明镇、文明村、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活动,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形成全社会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的道德氛围。
  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实施《新会市文化建设规划》,营造先进文化氛围。加快市文化艺术中心和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筹建工作,落实市文化馆达标升级,抓好新会学宫整治修葺工程和《新会发展史》展馆建设工作。发展精品文化战略,办好文化下乡和“千村书库”建设活动,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提高群众文化生活质素。建设教育强市,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优化教师队伍。巩固提高“普九”、“普高”教育质量。调整优化中小学校布局,加快薄弱学校改造。鼓励外资、民资参与办学,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幼儿教育。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全面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医疗、预防、康复、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农村改水改厕步伐,提高城乡卫生水平。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开展群众性业余体育活动,完善各类体育设施和运动场所,建设好体育馆。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意识。落实优抚政策,推动双拥工作深入开展。完成市福利中心建设,完善会城殡仪馆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侨务、外事、对台、宗教、市志、档案、老龄、残联等工作。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坚持不懈搞好计划生育工作,抓好农村和流动人口计生管理,落实各级领导责任制,健全市镇村三级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加强计生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宣传优生优育和婚育新风。开展创计生合格村活动,控制人口出生率,提高计划生育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下。以建设生态园林文化城市为目标,治理工业污染,加强西江、潭江、银洲湖水资源保护及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依法保护、合理利用矿产、森林、水域资源,强化防灾减灾,确保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十、加强政府建设,努力营造“五个环境”
  加强政府勤政廉政建设。建立完善公务员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公务员条例》,抓好公务员道德纪律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转变机关作风,提高政府工作效能。坚持政务公开制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努力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加强廉政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纠正部门行业不正之风,加大行政监察力度,从制度和源头上治理腐败。建设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政府。
  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落实“四五”普法计划,坚持依法治市,强化执法责任制,完善司法制度,保证司法公正。健全民主政治制度,自觉接受市人大监督,执行市人大各项决议决定,坚持向市人大汇报述职和向市政协通报情况的制度,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群众团体意见。及时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做好村级换届选举工作,完善镇、村务公开制度。推进政府法制工作,健全行政复议制度,提高政府依法管理社会水平。
  深入开展“两个整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秩序,为市民、外来投资者创造一个公平、文明和安全的良好社会环境。要在巩固去年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成果基础上,深入开展打击制假售假、偷税骗税、逃汇骗汇、走私贩私犯罪活动,规范建筑和文化市场秩序,政府建设工程和经营性房地产项目用地必须实行招标和拍卖方式进行。进一步整顿矿产秩序,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矿产资源管理秩序的通知精神,坚决制止违法开采行为,加快矿口植被恢复,治理水土流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建立企业自律机制,依法清偿金融债务,破除部门行业垄断。深入治理乱收费,加强价格和收费管理,逐步把市场运行和各项经济活动纳入到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高社会信用水平。落实社会综合治理目标责任制,加大严打整治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抓好创建无毒社区工作,完善治安防范网络。加强外来人员和出租屋治安管理。强化青少年法制教育。坚决打击邪教,做好痴迷者帮教转化工作,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安全生产教育,狠抓责任制落实,做到勤检查、抓整改,及时发现和清除事故隐患,确保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们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让我们在中共新会市委的领导下,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统一思想,团结奋斗,扎实工作,坚持与时俱进,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全面完成今年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