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本地动态  时间:2008-03-04 00:00:00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08年3月4日在新会区第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新会区区长 吴振鹏


各位代表:
  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7年工作回顾


  2007年是“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区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抓规划、抓管理、打基础,突出优势、补强弱项的思路,不断提高适应国家宏观政策能力,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实现生产总值263.16亿元,增长16.0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14.97亿元,增长27.7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07亿元,增长20.6%;实际利用外资1.59亿美元,增长19.96%;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5.53亿元,增长20.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72亿元,增长16.2%。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过去一年,实现了“七个提升”:
  一、深化临港经济战略,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7.95:54.38:37.67,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6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0.84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5.35%,提高0.1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31.2%,提高2.1个百分点。
  支柱产业做大做强。纺织化纤、机械电子、纸及纸制品、食品饮料、石化建材、运输设备和金属制品六大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34.19亿元,增长29.11%,占全区88.7%,其中运输设备和金属制品180.12亿元,石化建材136.28亿元,纺织化纤121.53亿元,机械电子103.92亿元。造船、石化、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产业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获中国化纤产业名城、中国船舶拆解基地称号,银洲湖纸业基地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会城成为省食品专业镇。
  园区经济加快发展。经济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7.8亿元,增长30.6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7亿元,增长32.09%,成为全市首个“双超”园区。银洲湖纸业基地引入项目设计产能已超出第一个五年规划年产量,石化基地建设进展顺利。
  “群象经济”有效推进。成功举办2007银洲湖经济峰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15家,新增63家;产值超亿元企业127家,新增19家,超10亿元企业(集团)12家,新增2家,其中4家产值突破30亿元。维达国际在香港成功上市。南洋船舶3.25万载重吨货轮顺利下水,填补江门建造万吨级船舶空白。
  强镇工程效果显著。镇(街)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均超2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44.48亿元,增长28.82%;地方财政收入8.4亿元,增长27.67%,全部镇(街)地方财政收入均超2500万元,会城达到3.77亿元、双水镇1.02亿元。双水镇成为全市首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亿元的非城关镇。
  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后劲进一步提升
  产业招商成效明显。举办港澳春茗招商活动,签订项目29个,计划投资54.06亿港元;举办2007第六批新会荣誉市民授荣暨招商项目推介会,打包招商项目63个,拟引资总额150亿元。六大产业新引入项目155个,总投资93.9亿元。全年投产项目271个,新增产值110亿元。
  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进出口总值突破30亿美元,增长15.44%,其中出口总值19.22亿美元,增长19.6%;进口总值11.3亿美元,增长9.4%。外资企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6.24亿元,增长34. 21%;民营企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85.51亿元,增长22.37%。
  “科技新会”创建取得新进展。获批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全国第三批科普示范区,再次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建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新增省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3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家、民营科技企业11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55%,提高2个百分点。信息化综合指数提高到74%。切实保护知识产权,专利申请量685件,授权量523件,立案查处商标侵权案10宗。彩艳芳纶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新增省名牌产品2个、省著名商标6件。
  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推进。提高工业用地投资强度,会城、经济开发区提高到200万元/亩,其它各镇(区)提高到130万元/亩。清理闲置土地,盘活和收回闲置用地2000多亩。推进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落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制定重污染行业定点基地布局方案。实施重点能耗企业“双千节能”行动,组织7家企业开展试点,美达锦纶被认定为省级清洁生产试点企业。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东郊污水处理厂二期进展顺利。加强水源保护,收回水库第一重山林地经营权。西江水系保持Ⅱ-Ⅲ类水质,潭江干流基本保持Ⅲ类水质。
  三、大力推进规划建设,环境承载力进一步提升
  规划编制有新进展。统筹城乡建设规划管理,基本完成银湖湾湿地公园控制性详规和银洲湖纸业基地中长期详规,组织编写崖门口沿岸重化产业带、银湖湾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环评报告,开展中心园林区和南新区概念规划、城乡一体化供水规划、圭峰山风景区总体规划修编,研究编制交通体系和主城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编制小鸟天堂、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梁启超故居一带旅游资源概念性规划和蔡李佛始祖馆旅游规划。
  基础建设有新推进。崖门5000吨级出海航道疏浚工程交工验收,劳龙虎1000吨级航道整治工程进展顺利。新会港二期两个万吨级码头泊位预制构件工程完成80%,完成古井作业区两个万吨级码头泊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江新、新开高速公路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建成大鳌镇环岛公路,开工建设新台高速公路连接线双水段、沿海高速公路连接线沙堆梅阁至南门大桥扩建工程,新会汽车总站主体工程完工。双水电厂首台60万千瓦机组获准开展前期工作,新会电厂项目有效推进。新建城市道路2.23公里,完成江会路复线、工业大道南环境整治,绿化亮化新会体育馆周边环境。
  镇村建设有新成效。完成农村公路硬底化建设3.2公里,新建小公园57个,新开工商住楼面积2.7万平方米,155条村实现垃圾统一收集处理。高19层的双水发电厂科技办公楼投入使用;崖门镇引入五星级酒店项目;罗坑镇引资建设4000平方米现代化商业城;古井镇建成首期4栋1.61万平方米企业管理人员住宅小区。
  四、推进经营城市工作,三产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资产盘活力度加大。公有资产收益7000万元。筹措资金3525万元,赎买一批有价值资产和债权,消除政府隐性债务。整合粮食码头资源,引入投资4.5亿元的高宝隆物流项目;盘活今古洲外贸码头,引入投资1.56亿元的原木贸易与再加工项目;盘活农机一厂地块,引入投资1.3亿元的五邑机电城项目;引入中国水务集团,启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引入华润万家,盘活益华广场。
  旅游业加快发展。旅游总收入19.2亿元,增长11.22%;接待游客397万人次,增长8.7%。完成圭峰山玉台寺至天鹅湖环山公路扩宽工程,新建古兜温泉水上乐园,启动银湖湾游艇休闲度假区项目,投资1.5亿美元的国际健康度假村项目成功签约。古井、崖门被评为省旅游特色镇,会城天马村被评为省旅游特色村。
  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大昌慎昌保税加工物流园有效推进,出口监管仓获准享受入仓退税政策。港口货物吞吐量1660 万吨,增长12.47%。新会水果食品批发市场列入商务部“双百市场工程”建设项目。
  房产金融运行良好。房地产业完成投资10.47亿元,增长67.94%;商品房一手交易面积58.46万平方米,增长11.94%,交易额14.92亿元,增长40.36%。本外币存款余额312.49亿元,增长8.97%;本外币存贷比39.76%,提高3.94个百分点。推动优质企业上市融资,筛选一批后备上市企业。
  五、推进新农村建设,镇村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财政增支400多万元,扶持新农村建设项目82个,全社会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5082万元。完成首批20条村庄整治规划编制。新建第二批101个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示范点,改造贫困户危房117间,新建农村能源沼气池39个。
  村级经济加快发展。村级可支配总收入2.06亿元,增长13.19%,超500万元的村增加到4条。会城仁义、奇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超千万元。启动“五个一”帮扶工程,10条贫困村实现脱贫,脱贫率56%。落实资金176.5万元,扶持老区建设。
  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实现农业总产值32.42亿元,增长5.21%;农村经济总收入669.28亿元,增长21.2%。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总额29.32亿元,带动农户5.02万户,平均每户增收2997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年销售总收入3.8亿元,带动农户2.7万户,平均每户增收3291元。投入986万元,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农田改低项目。发放种粮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1007万元,落实能繁母猪补贴200多万元。
  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完成万亩水库除险加固和大鳌联围、银洲湖海堤首期达标加固工程,江新联围新会挡潮堤段除险加固工程抓紧进行。完成省人大议案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35宗、省人大议案机电排灌工程5宗。上浅口水闸工程前期进展顺利,城区下水管网清疏和排水改造工程有序进行。
  六、协调各项事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能力进一步提升
  文化名城建设加快。实施文化精品战略,12件文艺作品入选全国展览或获奖。区文化馆成为省一级文化馆。完成新会学宫大成门、大成殿修葺。新会葵艺、蔡李佛拳术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项民间文化入选江门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生工程深入推进。安排预算资金6.7亿元,用于解决民生问题。落实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经费和课本费3693万元,解决25名农村复退军人、14户城镇人均居住面积8平方米以下特困户住房。筹措3464万元,解决区属关停企业职工社保等问题。第三个慈善年度接受捐款5797万元,支出善款5453万元。
  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投入社会保障资金1.94亿元,增长17.1%。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战略,城镇登记失业率2.39%。开展就业援助服务,基本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抓好“百企扶百村”就业工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5760人。调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平均每人每月增加118元。扩大低保覆盖面,基本实现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全部镇(街)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区企业社保统筹网,农村“两委”干部纳入区社会保障范围。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和住院报销上限,参合率97.8%。
  社会持续繁荣稳定。城镇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88万元,增长11.16%;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6703元,增长6.0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3.4%,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没有发生较大以上安全事故。健全打防控一体化体系,基本建成区、镇、村三级监控网点,刑事立案率下降1.5%。6个社区成为省“六好”平安和谐社区。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信访总量、集体上访、越级上访同比分别下降36.8%、14.8%和20%。
  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省教育强镇增加到7个,新会一中成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高考上线人数连续第20年居全市首位。全面完成农村学校危房改造,尚雅小学新校舍投入使用,整合实验、向阳、城东3所小学。人民医院建立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科研基地,中医院成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加强计生工作,计生率93.27%,提高0.87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9.88‰,自然增长率3.86‰,控制在省、市下达指标范围内。免费婚检初见成效,婚检率25.53%,比2005年提高23.15个百分点。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获市六运会金牌和总分双第一,实现“六连冠”。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投入使用,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关爱农民工,维护工人合法权益。外侨、统计、档案、区志、对台、宗教、人防、老龄、气象、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
  七、扎实推进各项改革,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
  财税体制进一步完善。统一发放区直单位公务员地方补贴,规范区属事业单位人员职级补贴。一级预算单位全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开展镇财区管试点,建立镇财区管信息网络。强化税收监管,国税收入23.69亿元,增长24.78%;地税收入10.04亿元,增长19.26%。
  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狠抓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实现12个100%目标。加强市场主体监管,建成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信息库。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建成镇村农家店72家。
  依法行政能力增强。推进“五五”普法,严格政府文件法律审查,审核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措施65件。加强要素市场管理,公开出让工业项目用地6宗;采购项目1385项,节约资金687.3万元;招投标工程219项,节省工程费1041万元。
  政府自身建设加强。建立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首批5个单位办事窗口实行实时监控。推进廉政建设,加强届中、离任审计及效益审计。开播民生热线,解决和回复问题、建议657件,办复率85%。形成12345政府服务热线快速工作机制,办结来电事项1.22万次。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主动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自觉接受区人大、区政协监督。办理人大议案1件、建议63件,办理政协提案81件,满意率分别为98.4%和100%。完善区长约请人大代表制度,加强与工、青、妇等人民团体联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
  各位代表,以上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离不开各级和各部门单位的共同努力,离不开驻区部队官兵、上级驻区单位、海内外乡亲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帮助,也离不开历届班子打下的良好工作基础。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各级干部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一直关心支持我区经济社会建设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以及外来务工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与发展新形势、新要求相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一些不足,必须认真解决。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村级经济实力还需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品牌建设力度还有待加强;破解经济发展新难题的能力不够强,个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还不够理想;社会维稳工作仍存在不稳定因素;人民生活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008年工作计划


  2008年,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今年的形势总体上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审时度势,积极应对,趋利避害,确立新思路,谋求新发展。要站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增强干事创业意识,把调控当机遇,把压力变动力,谋大事、干实事、做成事;增强开拓进取意识,抛弃旧理念、旧方法,创造新方法、新途径;增强敢于负责意识,大胆谋事做事,不回避矛盾,不推卸责任。提高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和服务能力,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今年政府工作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为先导,以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主线,以又好又快发展为总体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选商引资水平,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努力开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5%;人均生产总值增长14.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3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镇职工年人均工资增长9%;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下。
  继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努力实现“三个三”目标。三个百亿,即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力争突破1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亿元。三个提升,即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土地投资强度,提升土地亩产工业产值和税收。抓好三个创建,即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建国家健康食品生产基地,创建省教育强区。
  为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大力实施“七个推进”,努力实现“七个新突破”:
  一、推进临港产业经济,发展质量要有新突破
  着力发展六大产业。按照“一个产业(基地)、一个架构、一个方案、一个规划、一套扶持措施”思路,成立六大产业和重点基地发展领导小组。实施“两个倾斜”,促进行政资源和生产要素向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和重点基地倾斜,引导产业向特定区域集中、企业向特定基地集中。运输设备和金属制品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纺织化纤、石化建材产业分别突破150亿元,机械电子产业突破120亿元,食品饮料、纸及纸制品产业分别突破60亿元。加快推进纸业基地建设,力争纸业基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25亿元,纳税突破2亿元。加快石化基地建设,力争石化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5亿元。以李锦记为龙头,加快食品产业招商引资和产业链延伸,积极申报国家健康食品生产基地。
  着力发展“群象经济”。继续实施“群羊经济”向“群象经济”转变战略。加大扶持力度,鼓励骨干龙头企业增资扩产,延伸产业链,培育规模化、产业化、多元化、国际化大企业。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85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超800家,产值亿元企业超140家,10亿元企业超14家,新增纳税超亿元企业1家。鼓励发展总部经济,推进维达、仁科物流中心以及中集科研总部、中国水务沙棘保健品基地建设。坚持“抓大不放小”,引导一批中小企业做大规模,逐步淘汰一批资源消耗大、污染大、效益差的低质低效企业。指导企业适应国家政策调整,稳定生产经营。引导现有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国内采购和深加工结转业务,提高出口增长质量效益。
  着力抓好产业招商。实施《关于推动“双增双引”活动的暂行办法》,强化产业和政策导向,坚持好中选优,从投资强度、环保容量、对地方贡献、科技含量、吸纳就业等五个方面选择项目。建立招商引资联动机制,制定招商项目引导目录,围绕产业发展引进项目,按照定点基地布局项目,促进产业集聚、资金集结、资源集约、治理集中。
  着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坚持上下联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重点项目建设协调实效。抓好维达三期、中顺二期、仁科绿洲首期、松下增资、广州打捞局新会基地等一批项目建设,确保年内投产;力促华泰、耀皮、升冈、阿博特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重点跟踪一批项目,力促签约,形成储备一批、洽谈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良性循环。
  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科技新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3%以上。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新增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家以上,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10家以上,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申报设立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科研基地。以华南精细化工研究院和华南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产学研深入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新增专利申请量500件以上。推进品牌战略,力争新增国家级品牌1个、省名牌产品3个、省著名商标5个。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要有新突破
  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按照节约集约和集中使用原则,抓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合理规划功能区。依法依规加强用地审批管理,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亩产效益。鼓励“零地”招商和企业“零地”增资扩产,鼓励兴建多层工业厂房。盘活闲置用地,抓好旧砖厂、工矿废弃地、荒山坡地整理。加大土地闲置费征收力度,按照“易主、易用、易位、收回”等方式,全面完成闲置地处置。盘活村级留用地,改造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低效厂房用地,推进分散零星用地向集中用地转变、低值低效用地向高值高效用地转变。
  强化环保节能工作。抓好区域和产业基地环评,推进重污染行业定点基地布局。落实节能减排和环保目标责任制,探索环保指标有偿使用机制。严格环保执法,严厉查处违法超排、偷排行为。推广冠华公司经验,鼓励企业兴建环保设施。开展污染源普查,建立普查数据库。深入推进“双千节能”行动,加强重点能耗企业监管,研究制定清洁生产审核管理办法。编制供水专项规划,整合全区水资源,完成各镇自来水厂并购。抓紧东郊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扩至10万吨申报建设,推进经济开发区、司前、大泽和古井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其他各镇加快筹建污水处理厂。加强水库水源地、湿地改造和保护,促进生态修复。
  加大金融支撑力度。加大重点工业项目、公共建设项目投入,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力争突破100亿元。加强政银企合作,加快担保体系建设,培育银团贷款市场,建立多层次金融市场,扩大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存贷比提高到40%以上。积极培育后备上市公司。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申报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推进双水拆船、银洲湖纸业基地循环经济试点。构建产业基地循环链,完善以双水电厂为公用工程岛,基地资源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经济链;发展造船——修船——拆船以及船务配套的船舶产业循环链,造船年生产设计能力超36万载重吨;规划石化基地循环经济型产业布局。鼓励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实现生产原料及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
  三、推进城市经济,第三产业发展要有新突破
  盘活城市资源。成立公用事业集团公司,拓宽政府融资渠道,探索公共资源价值有效实现形式,促进公有资产保值增值。实行改造、处置、盘活与引资相结合,加快城区“退二进三”步伐,加快搬迁地毯厂、针织印染厂和织造一厂。推进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实现盘活一块,发展一块,改善一块。改造深源里、潮阳里、九敬堂,整合会城河浐湾至西河口、圭阳湖片区资源。改造升级大新路一带,提升老城区商业档次。
  加快发展物流业。大力发展生产服务性物流业,推进银洲湖现代物流基地建设。完善大昌慎昌加工物流园功能配套,抓好高宝隆物流、五邑机电城、原木贸易与再加工等重点项目建设,优化升级江会路商贸走廊专业市场。启动镇级商业改造规划,深化“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加快发展旅游业。整合景区景点资源,探索景区捆绑式招商方式。办好葵乡旅游节和圭峰庙会。抓紧银湖湾基础设施和景观配套建设,加快游艇休闲度假区和国际健康度假村项目上马。支持古兜温泉度假村按五星级酒店和5A景区标准完善配套设施。深度开发新会地方特色旅游产品,完善旅游产业链。
  加快发展房地产业。扩大房地产建设规模,商住房地产开工面积超50万平方米,工业厂房开工面积超100万平方米。健全房地产市场监管体系,完善房地产信息公布网络。妥善解决问题楼盘,激活住房二级市场。
  加强城市管理。成立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实施“清乱、拆违、插绿、排难、显亮”城管十字方针,加大力度整治乱搭建、乱摆卖、乱张贴、乱拉挂、乱堆放、乱填挖,严格监管城区“六种”行业,促进城乡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和畅化。启动城管数字化建设,完善城市收费管理。
  四、推进完善基础设施,城乡建设要有新突破
  抓好规划工作。积极争取纳入省优化发展功能区,调整优化产业定位,完善产业专项规划,完成崖门口沿岸重化产业带规划论证和报批,着手编制物流基地、食品基地、船舶基地发展规划。实施《城乡规划法》,加快中心城区和各镇主要发展区域控规编制,加大控规覆盖范围。做好产业定向规划,谋划轻轨、铁路站场及高速公路出口等通道周边经济功能区。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复工新中一级公路,推进堤路结合的省道绕城一级公路建设,完成南门公路九龙段、梅阁至南门大桥段扩建工程,加快小罗线双水段改造工程。抓好江新、新开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快金牛头大桥扩建和龙马、连腰大桥重建工程开工,推进大洞、虎坑等大桥加固工程。投入使用新会汽车总站。全面完成崖门5000吨级出海航道疏浚工程并竣工验收,加快劳龙虎1000吨级航道整治工程,力争崖门水道5000吨级航道疏浚工程开工。加快新会港二期两个万吨级码头和双水电厂码头建设。协助建设轻轨、广珠铁路新会段工程。推动新会电厂首期、双水电厂首台60万千瓦机组上马建设。
  推进城市建设。以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市为目标,继续实施“东连、南进、西拓、北护、中改”城建十字方针。重点推进“东连”,加快会木路、新会大道延伸线二期建设。加快南新区开发,推进东庆南延伸线、新港大道二期、内环路东段道路和中央绿轴北侧道路建设。整治城市西出口片区。加快城市中改步伐,推进同德路、葵湖东路建设,力争3年内全面完成内街内巷整治。重点打造一批名街、名景、名楼、名区、名店。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抓紧银洲湖海堤二期达标加固工程建设,推进江新联围新会段和4个闭口闸工程。加快鱼山水库、东方红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13宗省人大议案机电排灌工程。开展水管体制改革。实施中心城区“北截、中排、南疏”治水方针,加快会城河上浅口建设,完善城区排水管网。
  五、推进兴镇带村工程,新农村建设要有新突破
  壮大镇域特色经济。继续实施强镇工程,镇级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会城工业总产值超18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超4.5亿元,双水镇地方财政收入超1.3亿元,司前镇工业总产值超12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超9000万元,大鳌、大泽、崖门、古井镇地方财政收入超5000万元,罗坑、睦洲镇超4000万元,沙堆、三江镇超3000万元。
  推进村级经济发展。落实扶持村级发展措施,探索征地新模式和“飞地致富”途径,完善村级经济产业链。力争年可支配收入超500万元的村增加2条。抓好村(居)换届,深化村(居)务公开,确保社会稳定。继续实施“211”工程,各镇重点整治2条村、促1条富村上台阶、帮1条落后村致富。落实“五个一”帮扶措施,深入开展“百企扶百村”就业工程,增强薄弱村“造血功能”,年可支配收入低于15万元的贫困村全部脱贫。
  加强镇村环境建设。继续实施“八个一”工程,引资建设镇域星级酒店,推动镇级市场改造和房地产开发。抓好村庄整治,完成40条村规划编制。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主要内容,抓好改水、改厕、改路、改灶、改房。加大对老区扶持力度,力争2年内解决“行路难、饮水难”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按照“一镇一品”思路,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和生态农业,优化升级五大农业产业带。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原产地认证,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万亩。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抓好省人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议案办理,建设现代化标准农田。推进农业机械化,普及农业科技,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培育新型农民。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强化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加大帮扶力度,确保市场有效供给。全面实施行政村(社区)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建成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
  六、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和谐新会建设要有新突破
  创建省教育强区。全面推进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加强高中阶段示范校建设,力争国家示范性普通高中增至3所,建成新会教育网。抓好镇级普通高中与职业教育分离,整合中职教育资源,发展订单式职业培训,扶持机电中专和冈州中学分别创建国家和省示范中职学校。省教育强镇增至9个,建成教育强区。实现九年免费义务教育,落实中职教育补助金制度,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
  加快建设文化名城。举办改革开放30周年、戊戌变法110周年、周总理视察新会50周年等纪念活动。抓好镇级文化广场、图书馆、农家书屋建设和文化站升级达标。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80%镇(街)建立基层服务点。培育精品文艺节目,奖励优秀文艺作品。抓好文化下乡活动。保护开发新会学宫、张将军家庙、明代石戏台等文物古迹,挖掘传承新会葵艺、蔡李佛拳术等非物质文化。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逐步充实个人养老金账户,养老保险收缴率95%以上。出台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办法。建成区劳动保障综合服务大楼。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和《促进就业法》,进一步关爱农民工,妥善处理劳资纠纷,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扩大就业规模,新增就业岗位3800个,安置城镇人员就业6000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000人,完成转移就业培训6310人。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工作,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和保障水平,力争全覆盖,筹资标准提高到90元,年报销上限提高到3万元。抓好低保救济,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失业救济金标准每人每月调高56元。适当提高教师等公职人员收入和企业退休人员待遇。
  构筑社会安全体系。抓好预警体系建设,成立应急指挥中心和应急办公室,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加强重大疾病防控,有效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抓好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构建长效监管机制。实施科技强警、精确打击和“三基”工程,推行治安网上巡逻和信息化管理,构筑社会治安立体打防控体系。推进“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创建工作,80%社区达标。加大安全生产投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成各镇(街、区)消防规划编制,狠抓隐患治理,遏制较大以上安全事故发生。稳定物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8%以内。强化信访责任制和领导包案制,健全矛盾排查处理机制,切实解决信访突出问题。
  协调各项事业发展。关注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抓好医疗体制改革。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完善农村药品供应网和监督网。深入实施妇女和儿童发展纲要,发展妇幼卫生事业,推广免费婚检,普及卫生救护知识。加大力度创建卫生镇(村),提高农村环境卫生质量。双水镇创建省卫生镇,新创1—2条省卫生村、2—3条市卫生村。加强人口和计生工作,深入开展“两无”活动,建立计划生育动态管理机制和警示机制,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省、市下达指标以内,力争重返省计生一类地区。营造奥运氛围,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办好第十届运动会。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完善农村体育配套设施。发展信息产业,推进社区管理信息化。加大主要经济指标监察力度,抓好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发展残疾人事业,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加强民兵预备役和应急分队建设,再创省双拥模范城。开展归侨普查,抓好侨捐项目管理。切实加强档案、区志、对台、宗教、人防、气象、广播电视、新闻出版、老龄等工作。
  七、推进政府自身建设,行政效能提升要有新突破
  完善公共财政建设。稳步推进“镇财区管镇用”改革,规范镇级部门预算编制。研究制定新一轮镇级财政管理体制。深化部门预算和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增加部门二级预算单位。激活闲置沉淀资金,妥善处置公有市场物业。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加大资产赎买和抵债资产清收力度。建立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逐步扩大绩效评价范围。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健全行政效能考核办法,完善区直机关公务员地方津贴统一发放,规范镇级机关地方津贴发放。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着手建立各类财政供养人员地方津贴增长机制。强化公务员层级培训,抓好机关作风建设,完善考评机制。
  创新便民服务体系。健全12345政府服务热线和民生热线办理机制,建设一批服务窗口设施,扩大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完善电子政务系统,方便群众网上办事。加强行风建设,建立服务质量群众评价信息收集体系,强化首问责任制和行政责任过错追究制。
  建设法治政府。继续实施“五五”普法,增强依法行政意识。强化政府法制工作,规范审批程序,强化审批许可监督。健全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和行政听证制。加强廉政建设,构建惩防体系。健全领导干部届中和离任审计制度,强化审计成果运用。主动接受区人大、区政协监督,办好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及无党派人士意见。
  各位代表!2008年是充满希望和机遇的一年。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励精图治,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在新的起点上开创新会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